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抗暖手冊】16結語

許多人都認為制訂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會阻礙經濟發展,其實不然。



十八世紀製肥皂工廠最早是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鹽酸(HCl)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可以想像這些強酸會迅速地嚴重破壞週遭農地。在鄰居多次抗議下,英國政府制定了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Akali Act。生產者在被要求處理廢氣時發現這些鹽酸另有用途,也就樂於回收再利用。要求更高的環境標準或提高能源效率,其實是要求資源更有效的被利用。



以發電為例,台灣電力公司發電效率約為34%,也就是燃料中熱只有34%被轉換成電力,其餘以熱廢氣與熱廢水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在臺灣特殊的政經體系下,流失66%熱的發電效率依舊有盈餘繳庫,也因此不會嚴肅思考如何提升發電效率。提高發電效率可以同時和緩:能源來源日漸有限及日益上升的污染處理成本兩個問題。最先進的天然氣複循環發電機組效率約60%,小型社區發電配合溫熱水管線,能源利用率甚至高達90%以上。所以危機常常會是轉機。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為了推廣節能省電,特別設計包含太陽能、節能省能燈具提供社區與學校教學。



歷史上數次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發生在三十到六十年代的歐美國家,1952年倫敦的「殺人霧」導致四千人喪命;四十年代末賓州匹茲堡附近污染嚴重到正午道路都需要開燈,1948年污染嚴重能見度只有幾公尺,救護車都無法行駛。


今天我們拜訪這些國家很難相信昔日問題如此嚴重,這些國家環保標準成為我們仿效的對象,這些國家經濟發展依舊是世界頂尖,為什麼這些國家能做到?這才應該是臺灣未來發展學習比較的對象。



本手冊重點是討論如何從個人開始「自救」,涵蓋範圍有限;其實政府有更多應該努力的部分無法在此分析,例如:綠建築的推廣;削減不當的補貼;推廣天然氣的應用;改變計電方式以因應尖峰用電;加強節約能源教育與宣導;逐步取消所有對高耗能產業的獎勵或補貼;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法;將CO2排放量納入環境影響評估項目;加強推動能源事業自由化;促進太陽能、風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利用。



【抗暖手冊】為台灣環盟會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所編撰

沒有留言: